子承父志 他选择千年技艺“金银错” 藏地阳光新闻网-k8凯发版官网

子承父志 他选择千年技艺“金银错”

子承父志 他选择千年技艺“金银错”

发布时间:2022-05-05 来源:西藏日报   文/记者 赵越 图/记者 阿旺尼玛   责编:顿珠曲珍

正在从事藏族金属锻造技艺的手艺人。


“叮叮当当、叮叮当当……”循声而去,我们进入一家极其普通的民居。这里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传统错金错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朵普·次嘎的传习基地,也是十多位身怀藏族金属锻造技艺的手艺人的逐梦之地。朵普·次嘎出生于一个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工艺世家——朵普仓。如今,他的儿子朵普·扎西拉达子承父业,立志将错金错银和金属锻造技艺继续传承下去。文/记者 赵越 图/记者 阿旺尼玛


无法用金钱衡量 它美得像一件艺术品

“金银错这项技艺,历史非常久远。有文字记载,是从商朝开始就有了这项技艺。西藏的金银错技艺流行于吐蕃时期,传承至今未曾断绝。”朵普·扎西拉达解释道,“错”就是镶嵌或是压嵌的意思。比如说,在金属(铁、铜、合金)、木头、石头表面将金或银错进去。在西藏,最常见的是在金属表面错金银。

《说文解字》中对“错”字的解释是:“错,金涂也,从金,昔声”。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注释说:“错,俗作涂,又作措,谓以金措其上也”。所以,从广义角度来说,凡是在器物上布置金银图案的,都可以叫金银错。

“这就是错银工艺,因其材质贵、工期长,一般用于较为庄严、肃穆的场合。”说话间,朵普·扎西拉达拿出了一件客订的藏式门锁,低调且奢华的错银纹饰遍布整个门锁。一位熟练度中等偏上的手艺人,制作这样一把错金银工艺的藏式门锁,需要耗费8个月的时间。华美的纹饰、精湛的技艺、工匠的心血,已经很难用金钱去衡量价值,它美得像一件艺术品。

朵普·扎西拉达展示金银错技艺藏式门锁。


用半年时间入门 独立完成门饰才算出师

朵普·扎西拉达今年25岁,这是他入行的第5个年头。出生在历史悠久的工艺世家,在他身上多少背负着一种叫做“宿命”的东西。2018年,他藏起了自己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决定跟随父亲的脚步,成为一位手艺人。父亲和师兄们对这个刚入行的年轻人呵护备至,认真教授技艺,他也学得很快。因为自幼学习绘画,再加上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朵普·扎西拉达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能独立做一些简单的纹样,而普通人或许要用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首先,凭借敲击声挑选软硬适中的金属;其次,设计纹饰样稿;接着,在金属表面簪刻麻点;下一步,将金银制成点、丝或片状;再来,将处理好的金银嵌入金属表面,此时此刻特别考验一位手艺人对火候的掌控;最后,用锉刀、皮制品打磨抛光,一件错金银制品就出炉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以月甚至以年计算的。

幸运的是,朵普·扎西拉达坚持了下来。独立制作一片门饰是父亲对他的考验,能完成这单客订,便意味着能出师了。“银子就这么多,你自己看着办!”父亲留下这句话便扬长而去。在如何节省成本的压力下,朵普·扎西拉达花了一个月时间独立设计、制作了一片门饰并获得了客户的认可。

朵普·扎西拉达正在用牛皮擦拭金银错技艺藏式门锁。


市场活力不足 父亲叮嘱不要把手艺遗忘

“这项技艺能被收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其独特与珍贵之处。”朵普·扎西拉达说,它的珍贵之处就在于掌握这项技艺的手艺人已经很少了。在岁月长河里,这项技艺虽然未曾断绝,但是传承这项技艺的人数却在逐渐减少。

随着西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像朵普·次嘎这样的代表性非遗传承人被发掘,这项技艺才会更好地传承下去。然而,现在,他们面临着另一个发展“瓶颈”——市场活力不足。朵普·扎西拉达说,订单好的时候,十位师兄,每个人每个月都有金银错的活计。订单不好的时候,一年到头,也只能接到两个订单。“我与父亲也时常谈论起这件事,无论如何,父亲都让我们坚持,不要把这门手艺遗忘。” 朵普·扎西拉达说。去年,他们向相关部门申请到了15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发展藏族传统错金错银技艺传习基地。

藏族金属锻造技艺所需要的原材料。


将技艺运用到生活中 让每个人能感受非遗魅力

朵普·扎西拉达很年轻,更容易站在当下的角度去思考古老技艺的传承。如果在市场活力不足的前提下,藏族传统错金错银技艺未来朝哪个方向发展呢?一次,他在刷抖音短视频时,看到了一位视频博主正在改造一块奢侈品腕表表盘,使用的是另一门古老的技艺——珐琅彩。经过改造后的表盘,将现代技艺与传统审美结合得相得益彰。

“我当时就在想,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错金银技艺运用到当下的一些场景去,拉近与普通消费者的距离。在非遗传承的路上,应该遇见生活,让每个人都能更好地享受非遗带来的魅力。”朵普·扎西拉达说,这个想法还是个雏形,没有与父辈们认真沟通过。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与父亲、师兄们沟通后,真的会形成一些不错的想法甚至是产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