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皆平头的西藏民居 藏地阳光新闻网-k8凯发版官网

屋皆平头的西藏民居

屋皆平头的西藏民居

发布时间:2022-11-10 来源:西藏民俗、中国西藏新闻网 作者:欧朝贵 责编:顿珠曲珍

藏族的先民很早就劳动、生息、繁衍在壮丽、富饶的青藏高原上,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开拓了这片神圣的上地,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遗存下来的建筑,就是西藏文化宝库中的精华,形象地反映出西藏历史的进程。

    在人是活动中,衣、食、住、行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民居建筑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同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始终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看到西藏遗存下来的文物古迹及其高超的建筑艺术,无不感叹西藏古代曾经有过多么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所以,民族建筑往往成为研究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标志。

    西藏民居建筑是什么样的,长期生活和工作在西藏的人是一目了然的。一些史书典籍也有简略的描述。《新庸书·吐蕃传》说:“屋皆平卜,高至数丈”。《旧唐书·吐蕃传》称:“其国都城号为逻些城,屋皆平头,高至数十尺”。两唐书所说文字稍有差异,但意思是完全一样的。“平仁”、“平头”都是说的平顶房屋。“高至数丈”和“高至数十尺”,只不过是数量单位不同而已。卫藏地区现在所看到的民居房屋同一千多年以前的房屋尚没有多大变化。房屋上墙或者石墙,一为两层楼房,底层圈生畜,堆放杂物,上层住人,是起居生活的重要活动地方。屋上平顶,用阿嘎土夯实。当然,近几年来,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一些民居建筑,特别是城镇的民居建筑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房屋的用材和结构都有改进,内部装修日趋现代化。但作为平顶房屋这一点还是没有改变。

    西藏地域辽阔,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反映在民居建筑上也是丰富多彩的。在西藏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和不登人、夏尔巴人等。由于各民族所居处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差异,他们的文化,他们的建筑也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在一些民族地区,尤其是藏东、南地区的民居建筑,“屋皆平头”的断语就不大适用了。

    门巴族和路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门隅、察隅、珞瑜等气候温和,雨量较多的森林地区,加之他们特有的风俗习惯,他们的房屋建筑有他们的民族特色。

    门巴族的住房结构是用石头砌墙,人字形屋顶上覆盖木板,再加压石板。由于这里的雨水多,采用人字形屋顶就便于排水,而不会因屋顶积水而漏雨;当地多林木,就地取材,以木板代瓦,更为经济方便;为防大风掀掉木板瓦而加压石板。这些都是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所采取的做法。门巴族的住房一般分为三层,大方实用。上层堆放柴草,下层关牲畜,中层住人,并用木板隔为两间,里间是子女结婚后居住,外间临窗处是火塘,取暖待客都在这里,同时也是晚上一家人(包括客人)和衣睡卧的地方。门巴族房屋,除以石砌墙外,其余构件几乎全是木材,交接处用榫而不用钉,连门上的锁钥也是用硬木制成,相当牢固。高大的住房百年不坏,可见其建筑艺术的水准。

    建筑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藏东南建筑结构的演变历史,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揭开了西藏先民生活的奥秘。在已发掘的1800平方米的面积内,建筑遗存十分密集,上下重叠,左右相并。其建筑类型有房屋、烧灶、圆形台面、道路、石墙、圆石台、石围墙、灰坑等。其中发掘房屋基址28座,根据这些房基剖面形状的不同,分为圆形、半地穴房屋和地面房屋三种类型。从遗构形制、平面型式、结构构造、柱洞基础、墙身砌筑、地坪防潮、基址选择等方面都反映了卡若原始文化具有较高的营建水平。其聚落规模之大,建筑遗构的完整、房屋种类的丰富,叠压关系之清晰,是我国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首次发现。对于探讨藏族先民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根据卡若遗址的地层叠压关系,房屋建筑遗存分为早、中、晚三期,其延续时间相距约千年之久。据现代科学测定,大约距今五千年至四千年之间。

    人类居住的方式直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是同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相适应的。卡若人当时还处在民族社会阶段,过着母系氏族的原始社会生活。他们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在河谷台地上,就地取材,营造了各种原始的住房,并按自己独特的道路发展。他们所创造的建筑,在防潮、夯筑技术、干栏式楼居和碉房等结构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独特的风格,对于后来藏族建筑艺术和营建技术的形成、发展、演进都有着决定性影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