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资源 藏地阳光新闻网-k8凯发版官网

藏药资源

藏药资源

发布时间:2015-07-28

   

                                                 

一、藏药资源概述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轻的高原,是我国藏族人民的聚居之地,也是藏药发生发展的摇篮。它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2836度,东经75-103度,北起昆仑山南至喜玛拉雅山,西自喀喇昆仑山,东抵横断山脉,幅员辽阔,地势高亢,平均海拔4000多米。高原上有世界著名的巨大山脉搏,源远流长的江河,众多的湖泊和大面积的冰川,发育有高山、高原、湖盆和谷地等各种地貌类型。

    由于青藏高原面积辽阔,地势复杂,各地海拔差异较大,青藏高原各地的气候状况是很不一致的。总的来说,东南部受海洋季风影响较大,西北部大陆性气候明显,由东南往西北气温逐渐降低,降雨量逐渐减少,气候状况从温暖湿润逐步变为寒冷干旱,形成有规律性的地区差异。

    青藏高原地域的辽阔和自然条件的复杂多变,决定了它丰富多彩的动植物资源。据多年来调查采集的标本和搜集的资料统计,已入藏药的植物计有1916822085种。其中菌类植物5550种;地衣类446种;苔藓类555种;蕨类3055种裸子植物5247种植3变种;被子植物1315811895141变种。此外,尚有动物药57111159种,矿物药50余种。常用藏药中有三分之一用药与中药相同。藏区本地草药占常用藏药一半以上。

    藏药植物种类虽然繁多,形状千姿百态,但都有各自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由此,每种植物都有归属于一定的植被类型。青藏高原植物的形态和生理特征,集中在海拔3800以上,从植被类型看,主要在高寒草甸、高山垫状、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三种类型中,这些类型中的建群种、伴生种绝大部分是藏药,故亦可称为藏药植物的特征。植物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植株矮小,植株呈垫付状或莲座状,植株被棉毛,植株根系发达且与地面呈水平状展开,生理特征表现在抗寒、抗旱性强,繁殖方式特殊,光合作用有效积累高。 

    根据藏药本身的发展演化所涉及到的繁杂的植物种类,形成了藏药植物区系的主要特征,大致可分为七个分布类型,包括北极、热带、亚热带、温带、北温带、及地中海区等。藏药植物种类丰富,据统计,中国藏药种类几占中国植物的十分之一。藏药不仅包括动物药、矿物药、而且在植物药中是寒、温、热带药兼俱,而以温带和北带性质的药为主。

    药用植物按其藏药用药部位分,有根及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皮、茎、地上部分或全草。根及根茎类有马尿泡、山莨菪、大戟、大黄、酸模、红景天、喜马拉雅紫茉莉、藏菖蒲、角盘兰、羌活、当归、甘草、藏木香等。茎类的药材有止泻木、宽筋藤、锦鸡儿、油松节、铁线莲、悬钩木、儿茶、鼠李、文冠木、檀香、沉香等。

    叶类药材有山矾叶、杜鹃叶、圆柏叶。

    花类药材有绿绒蒿、马先蒿、垂头菊、紫菀、金莲花、银莲花、木棉花、杜鹃花、报春花、秦艽花等。

    果实和种子类药材有黄葵子、沙棘果、香旱芹、相思豆、松果、波棱瓜子、黑种草子、木蝴蝶、柏树果、蔷薇果、葫芦巴、槟榔、藏木瓜、藏茴香、忍冬果、角蒿子、葶苈子、鬼臼果、莨菪子、决明子等130余种。

    皮类药材有柳树皮、榆树皮、小蘖皮、桂皮等。

    地上部分或全草类药物,这类药材占全部藏药植物的70%大部分生长在高海拔地区。常用的有绿绒蒿、藏黄连、雪莲花、獐牙菜、独一味、绵毛参、翼首花、扭连钱、风毛菊、绡毛菊、紫堇、高山辣根菜、虎耳草等。

按临床功效分有40余类,常见的有以下10类:

    清热解毒,用于感冒、流感疾病的有:粉枝莓、毛翠雀花、红花桂竹香、迭裂黄堇、块根紫菀、翼首草、铁棒锤、乌奴龙胆等70余种。

    清肝热、胆热、肺热的有:椭叶花锚、虎耳草、獐牙菜、唐古特乌头、唐古特青兰、金腰子、尼泊尔垂头菊、矮风毛菊、沙生风毛菊等70余种。

    用于气管炎的药物有:青藏龙胆、高山龙胆、杜鹃叶、牛尾蒿、大籽蒿以及小龙胆组的多种植物。

祛风除湿,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有:川藏沙参、黄花木、野豌豆、圆柏果、独行菜、群虎草等40余种。

   用于肺结核、肺脓疡的药物有:黑虎耳草、高山辣根菜、五脉叶绿绒蒿、红景天、纪氏红景天、拉萨桂竹香、草莓、瑞香、宽果丛菔等。

    降压药物有:红花绿绒蒿、全缘叶绿绒蒿、短管兔耳草、盘花波罗花、盘花垂头菊、蚤缀等20余种。

活血散瘀,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等的药物有:独一味、迟熟萝蒂、刺绿绒蒿、总状绿绒蒿、星状风毛菊、川西小黄菊、川西锦鸡等30余种。

    调经活血,用于妇科病的药物有:棉毛风毛菊、水母雪莲花、羽叶点地梅、长叶无尾果、鬼臼根及花、荆豆角柱花等40余种。

    如今,藏药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开发和应用,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数百种珍贵药材,如虫草、西藏延龄草、胡黄莲、天麻、雪莲、红景天、高原灵芝等,这些生长在高寒缺氧地带的雪域药材,纯净无污染,药效特别好,是我国天然药物领域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我国藏医药研究起步虽晚,但藏药资源极其丰富,藏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是光明的,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去挖掘。


二、藏药资源

 (一)藏药资源分布   

     藏药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高原上有世界著名的巨大山脉,源远流长的江河,众多的湖泊和大面积的冰川,发育有高山、高原、湖盆和谷地等各种地貌类型。复杂而独特的自然条件,形成了丰富多采的植物资源种类,从藏东南的热带季雨林到藏北茫茫无际的草原,依次分布着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的植物种类,居于全国第四位。有史以来,藏区就是我国药用植物的一大宝库,据初步统计,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有千种以上,其中冬虫夏草、贝母、三七、天麻、灵芝等为畅销国内外的名贵药材;海南粗榧、红豆杉、鬼臼、八角莲、软紫草、纤细雀梅藤、野百合等为一类有开发潜力的抗癌药用植物。此外,还有传统中药砂仁、钩藤、秦艽、丹皮、木瓜、重楼、麻黄、桃仁、黄连、柴胡、当归、黄芪、龙胆、党参、乌头、大黄、三颗针、雪莲花、五味子等各类药材。 

  藏药的植物虽然种类繁多,形状千姿百态,但各种植物都适应于不同生态环境,因而分布也不一样。从植被类型看,主要分布在高寒草甸、高山垫状、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三种类型中,这些类型中的建群种、伴生种绝大部分是藏药,故亦可称为藏药植物的特征。

    高寒草甸植被具有面积大、垂直分布高的特点,在高原东南部其下限为针叶林和高寒灌丛林,上限为高山垫状植被,垂直分布高度在42004800米;在念青唐古拉山以北至昆仑山以南呈连续的大面积分布,海拔在36005300米;植物体矮小,呈半球形或坐垫状、匍匐状。

   高山垫状植被介于高寒草甸和高山流石滩植被之间。由于低温与干旱,植物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植株矮小,植株呈垫状或莲座状,体表被毛,植株根系发达且与地面呈水平状展开。生理特征表现在抗寒、抗旱性强,繁殖方式特殊,光合作用有效积累高。垫状植被既是高山严酷的水热条件、辐射和强风等对植物生长抑制的结果,同时又反映了植物经历高寒严酷生态环境长期自然选择演化的适应性。垫状植被分布地区的年平均温度在0℃左右,最暖的7月均温在45℃,夜间仍低于0℃,昼夜差可达20℃,年降水量在250500毫米。

   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本类型分布在高山垫状植被之上,永久冰雪带之下,广布于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喀喇昆仑山、祁连山等,具有显著的垂直地带性特征。其分布高度取决于各山峰的冰川和雪线的高低,自北而南逐渐抬升,祁连山在3800米以上,巴颜喀拉山在4700米以上,冈底斯山则在5800米以上。高山流石滩是由于强烈的寒冻与物理风化作用,岩石不断崩裂,岩块与碎石沿着陡峭山坡缓慢滑动所形成。在碎石间隙聚积了细质砂粒,为高山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可能的条件。只有那些与严酷冰雪和强劲疾风作顽强斗争的植物才能获得特殊的生存条件而定居下来。这种植被是高原隆起的产物,种类虽然不多,但却是征服高山的先锋植物。这类植物几乎全部都是藏药。 

   藏药种类丰富,不仅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而且在植物药中是寒、温、热带药兼俱,而以温带和北温带性质的药为主。据统计,中国藏药种类几占中国植物的十分之一。虽然藏区植物种类繁多,不少为青藏高原特有或喜马拉雅一横断山系特有,但因长期处于封闭未开发的自然状态,除部分药用植物资源外,绝大多数植物资源基本上未得到开发利用。藏药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光明的前景。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在开发藏医药业时,必须牢固树立生态资源保护意识,否则便可能影响到藏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引发藏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二)藏药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藏药主要流传和使用于我国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新疆等藏族聚居的地区。藏药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本民族特有;②吸收中药;③进口(印度、尼伯尔等)药材。

    藏医药具有独立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医药的使用颇具民族特色。藏医学最早的著作为《月王药珍》,代表著作还有《四部医典》、《晶珠本草》、《无畏的武器》等。藏医药的形成、发展及研究由于受汉族中医药的较大影响,在用药方面出现了中藏药交叉现象,有些药物既是中药,又是藏药,但因各自医药理论的不同,对药物的用法和认识也相异。如藏药的间色打吾,藏医认为性温,为滋补药,而中医则认为性凉、有毒;又如诃子,中医并不常用。而在藏药中是最常用的一味药,有众药之王的称号。 

    藏药的药性研究把药物分为八性、六味、十七种效能。主要有治疗热性病药、赤巴病药、瘟疫病药、解毒药、肺病药、热性培根病药、隆病药、寒性培根病药、黄水病药、虫病药、腹泻药、尿病药、催吐药、下泻药等等。

    藏药的药物研究记载的藏药约2400余种。其中植物药2170余种,动物药210余种,矿物药50余种。植物药中多以菊科植物入药,约200余种,占藏药总数的10%,其次是豆科、蔷薇科、毛茛科、百合科、唇形科、玄参科、龙胆科、伞形科等。常用的藏药品种主要有:诃子、毛诃子、余甘子(以上3种在藏药中常称“三大果”,使用频率很高)、雪莲花、大托叶云实等。

    在藏药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方面,虽然用于临床的新药不多,且起步较晚,但在植化、药理研究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在莨菪类藏药植物的开发利用方面,肖培根等以三分三(anisodus acutangulus c.y.wu et c.chen)、铃铛子(a.luridus link.et otto)、山茛菪(a.tanguticus(maxim.)pascher)、矮茛菪(przewalskia tangutica maxim.)、赛茛菪(scopolia carniolicoides c.y.wu et c.chen)、西藏泡囊草(physochlaina praealta(decne.)miers)、茄参(mandragora caulescens c.b.clarke)、青海茄参(m.chinghaiensis kuang et a.m.lu)、等植物的根及根茎、种子为原料,经分析山莨菪主要含茛菪碱(hyoscyamine)、东茛菪碱(scopolamine)、山茛菪(anisodamine)、樟柳碱(anisodine)、红古豆碱(cuscohygrine)、托品碱(tropine)。矮茛菪含茛菪碱、东茛菪碱、山茛菪碱。其余各种均含全部或部分茛菪生物碱。经药理、临床研究樟柳碱可治脑脓肿、肺脓肿、白喉;红古豆碱可治癫狂症。山茛菪碱可用于神经阻滞,具有扩张微小动脉,改善微循环,用于治疗急性微循环障碍性疾病,如中毒性休克、急性阑尾炎、急性肾炎合并心力衰竭、高血压脑病、肺部疾病、美尼尔氏综合征、胰腺炎和视网膜脉络炎等均有良好疗效。目前,已利用山莨菪碱为原料生产出莨菪类生物碱的制剂20 余种。

    王生新、吕义长等对黄花杜鹃(rhododendron anthopogonoides maxim.)、头花杜鹃(r.capitatum maxim.)、大坂山杜鹃(r.dabanshanense fang et s.x..wang)、千里香杜鹃(r.thymifolium maxim.)等同属10种杜鹃的叶所含挥发油及其水溶物进行了分析,在挥发油中含有烯烃和含氧化合物,此二大类中共分离出近60种成分,其中d-柠檬烯、杜鹃烯、牛苗酮、苄基丙酮具有镇咳作用,γ-芹子烯、k-芹子烯、桧脑、dl-β-蒎烯、香叶烯、d-α-杜松烯、α-草烯具有祛痰作用。其挥发油与樟柳碱和镰形棘豆(oxytropis falcata bge)所含总黄酮甙元组成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药物。

    藏药制剂研究主面,对油脂疗法药、泻药、催吐药、滴鼻药等有较多研究和应用。复方樟柳碱片,在临床上有较好疗效。丁经业等对龙胆科植物湿生扁蓄(gentianopsis paludosa(munro)ma)、花锚(halenia elliptica d.don)、抱茎獐牙菜(swertia franchetiana h.smith)、川西獐牙菜(s.mussotii franch.)等植物中分离得有生理活性成分十余种,其中黄酮类化合物、齐墩果酸、芒果素、苦味质有保肝抗腹泻的作用,现已用花锚,獐牙菜为原料生产乙肝灵、肝炎注射液等多种制剂;用扁蓄为原料生产小儿腹泻冲剂。郭继明等从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 (benth.)kudo(phlomis rotata benth.)分离出黄酮、皂甙等10余种成分,已用其全草为原料生产独一味片剂,治疗出血、止痛效果显著。肖培根、方起成等对紫堇属(corydalis)乌头属(aconitum)、小檗属(berberis)的多种植物研究表明:紫堇类植物含有多种苄基异喹啉生物碱,对寻找防治心血管及神经系统方面的药物有苗头;乌头类植物在清热解毒止痛方面很有希望。 

    目前已开发利用的藏药植物种类并不多,但已充分显示前景广阔。尚待深入研究的紫宛类有76种,乌头类有57种,具有清热利胆保肝作用的虎耳草(saxifraga spp.)37种,具有清热、消炎、止痛的兔耳草(lagotis spp.)19种,翠雀属(delphinium)35种,龙胆科獐牙菜属、花锚属、龙胆属、侧蕊属等属有40余种。此外尚有雪莲(saussurea spp.)、红景天(rhodiola spp.),绿绒蒿(meconopsis spp.)、马先蒿(pedicularis spp.),以及青藏高原主产或特有种属,且为藏医专用的珍贵药物。凡此都值得深入研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