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巴谚语 藏地阳光新闻网-k8凯发版官网

松巴谚语

松巴谚语

发布时间:2015-11-17

   原藏在我国敦煌千佛洞中的古藏文文献中,有些是有关古代藏族民间文学的材料。英国人陶玛斯(fwthomas)利用这些材料,出版了《西藏东北部古代民间文学》(ancient folk-literature from north-eastern tibet. 1957)一书,书中第五部分介绍的就是《松巴谚语》 。

    《松巴谚语》这一名称是根据这份材料的最末一句话而定的,这句话是:“伟大的松巴谚语终”。“松巴”是古代吐蕃五大地区之一,《唐书》上叫“苏毗”,也叫“孙波”。大致在今西藏北部和青海南部一带地方,这个地区是牧区。原文中“谚语”一词,和现代藏语中所用的不同。但是根据材料本身的内容和形式来看,译作“谚语”还是比较合适的。我们试举两则为例,与现代流行的谚语作个比较。
    松巴谚语
    毛驴虽先走,也要落在马后面;
    小鸟虽先飞,也会被鹞爪抓住。
    现代谚语
    毛驴再快,也赶不上好马;
    好马再快,也追不上大鹏。
    松巴谚语
    小雀儿喜欢黎明,
    猫头鹰盼望天黑。
    现代谚语
    雄鹰盼天明,
    猫头鹰盼天黑。
    从以上两组谚语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松巴谚语和现代民间谚语在结构、表现手法及思想内容方面都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以通俗、朴实、清新的语言,用人们常见的某种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来比喻、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表现了民间谚语的特点。
    从文字上看,《松巴谚语》同敦煌文献中的其他藏文写卷相同,用的都是九世纪藏文文字改革前的古藏文。看来记录的时代应在吐蕃时期,即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之间。
    长期以来,广泛流传在藏族人民口头上的谚语是非常丰富的,这些谚语也散见于一些书面作品中。至于用藏文记录下来集中在一起的“谚语集”,就目前已知的材料来看,《松巴谚语》应该是历史上最早的一部了。
    (二)
    从整个材料的内容来看,其中有不少是与家族兴衰有关的,如:
    生了贤良的子孙,可眼见家业兴旺;
    娶了贤淑的妻子,可说是福泽到手。
    生了不肖的子孙,
    家业衰败,流落边疆。
    物品以心为最好,
    财富以子嗣为最重要。
    这些谚语反映的都是妻子,儿孙与家业兴衰关系方面的。因为在以游牧为生的古代社会里,生产力不发达,生产技术落后,人们完全依靠比较原始的手工劳动过活。一个家庭(家族或部落)的兴旺发达,全靠这一家(家族或部落)人的辛勤劳动和丰富的生产经验。在生产上如幼畜的接生、母畜的挤奶、畜产品的制作等等,以及操持和管理家务的都主要是妇女,继承和发展家业要靠子孙,所以一个家庭或家族能否兴旺发达,妻子儿孙的好坏是至关紧要的。这些谚语特别强调妻子及子嗣的贤劣,正是当时牧业社会面貌的反映。
    像这一类的谚语,还有:
    母贤子也贤,犹如黄金镶碧玉;
    母劣子也劣,犹如破屋堆粪土。
    儿子比父亲贤明,犹如火在草坪上蔓延;
    儿子比父亲恶劣,犹如血被水冲走。
    前一则是说两代人都好,就好比“黄金镶碧玉”(锦上添花)。后一则是说如果后一代人超过了前一代人,家业就会像火在草坏上向四处蔓延一样,越来越兴旺;如果后一代人不好,家业就会像血被水冲走一样,荡涤无存。
    家业兴旺,不但需要人,需要一代胜过一代,而且需要一家人团结一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有的谚语就是反映这种思想的。例如:
    父母双亲,是找不来的;
    水和火,是不能缺少的。
    这是教导人们要尊敬父母的。又如:
    不听劝告的妻子,如同淫妇;
    不和睦的弟兄,是一切人的敌人。
    这是教导夫妻、兄弟要和睦相处的。一家人不能和睦相处,就会造成悲剧。例如:
    丈夫被妻子抛弃,犹如被马抛在战场;
    父亲被儿子抛弃,犹如下雨无羊毛披毡。
    《松巴谚语》中除了上述有关家族兴衰的训诫以外,有的是有关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或者是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例如:
    调伏别人,要用言语和影响;
    鞣制皮子,要靠搓鞣和拉扯。
    好言相对,是家族的根基;
    恶语相伤,是魔鬼的大门。
    这两则谚语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只有用好的言语和慢慢的影响,才能服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如果用粗暴的语言去伤害别人,只能带来灾难,使自己遭殃。
    另一方面,又教导人们不要对人阿谀奉承:
    无聊的奉承话,说得越多离得越远;
    湿的生皮子,越拉越长。
    有的是教导人们分清是非善恶,辨别人的好坏的。例如:
    英雄的胆量,不为死亡所惧;
    贤者的敏锐,不为学识所窘。
    迟钝的蠢人,难测敏锐的智者,
    冬天的白雪,盖不满大山。
    对无耻的坏人来说,无所谓亲疏;

    对饥饿的群犬来说,无所谓选择。

 《松巴谚语》不但教育人要保持和发扬劳动人民的美德,而且指出这些美德需要人们主观上去努力培养。例如:
    善思考的君王,也要以别人为榜样;
    善走的良马,也要用鞭子催打。
    有的谚语还揭露了阶级社会中的丑恶现象。例如:
    富人为贪婪的权贵所毁;
    贤人为嫉妒的坏人所毁。
    《松巴谚语》还通过一些大自然的现象来说明富有寓意的哲理。例如:
    一棵树立的松树,能发展成无边的森林;
    小小的清泉,是那大海的精华。
    对于美好的事物,则呼吁人们共同爱护。例如:
    牧场上的牧草虽好,
    践踏了夏天也会枯瘦。
    锋利的武器拔出鞘来也会变钝。
    以上就《松巴谚语》的思想内容作了一些简单的介绍。由于文字比较古老,每则谚语又都是独立而没有前后文,所以往往只能从字面上来理解它们的含义,理解得就不一定符合古代藏族人民的原意。当然,有的谚语也不一定只有一种解释,这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
    《松巴谚语》在语言结构和修辞手法上有它自己的特色。
    在语言结构上,大都是四句两段一则。少数是两句一则(共有7则),或三句一则(只有4则)。每句音节可少到两三个,多到十个,以五、六、七(个)音节的为最多,其次是四、八(个)音节的。在四句一则的谚语中,有的四句音节完全相等(共8则);有的上下两段音节相等,其中一、三两句音节相等,二、四两句音节相等,形成对称(共15则);有的各句音节都不相等,比较自由(共19则)。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种谚语在音节要求上不很严格,可以是整齐的,也可以是多少不一的,同后来流行于民间的谚语相同。它不同于作家的格言诗,要求每首四句、每句音节相等;也不同于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上的诗歌,每句都是六个音节。它具有短小精悍、节奏感强、整齐而不死板的特点。
    《松巴谚语》使用的词语都很朴实、简练,表达思想却很准确、深刻。
    用得最多的是比喻。比喻是藏族诗歌(包括民歌和作家诗)、格言、谚语等文学作品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修辞手段。《松巴谚语》中,有将近一半是采用比喻的。在比喻中,又采用了先实后喻、先喻后实、实喻结合、全喻无实等多种手段,既加深了感染力,又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1、先实后喻。前一段说道理,后一段用比喻。例如:
    坏人的思想,是自己形成的;
    公山羊的角,断了还会长的。
    先说坏人的思想是自己形成的这个道理,然后用山羊角自身生长的这个自然现象来比喻说明。
    2、先喻后实。前一段用比喻,后一段是要说明的道理。例如:
    吃肉时刀锋利,每割一块肉都有味;
    终身伴侣贤惠,每说一句话都带笑。
    先用快刀切肉吃时越吃香作比喻,然后引出妻子贤惠丈夫幸福的道理。
    3、实喻结合。前后两段中都是前一句说明一种现象,后一句都是比喻。比喻里实际包含着要说的观点。例如:
    母贤子也贤,犹如黄金镶碧玉;
    母劣子也劣,犹如破屋堆粪土。
    第一、三两句是写实,二、四两句是比喻。把对“母贤子也贤”和“母劣子也劣”这两种现象的褒贬,寓于“犹如黄金镶碧玉”和“犹如破屋堆粪土”这两个比喻之中。
    4、全喻无实。两段说的全是比喻,而比喻所要说明的道理,完全让听的人自己去领会。例如:
    小雀儿喜欢黎明;
    猫头鹰盼望天黑。
    这些比喻到底要说明什么,谚语本身并没有交代,但是它有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弱小而善良的人们喜欢光明;而那些凶残的人,只能在阴暗角落里干伤天害理的事,他们是见不得阳光的。当然,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也可以作其他的理解。
    《松巴谚语》中的比喻形象生动,富于民族和地区特点,生活气息很浓厚。如上面提到的“吃肉时刀锋利,每割一块肉都有味;终身伴侣贤惠,每说一句话都带笑。”这则谚语所用的比喻就是很有民族特色的。因为牧区吃肉,正如农区吃粮食一样,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又如,用下雨时无羊毛披毡受雨浇淋的情景,来比喻父亲被儿子抛弃的惨境,同样是很有特色的。羊毛披毡是牧民用羊毛赶制成的,把它披在身上,既可御寒,又能挡风防雨。高原上的天气,往往是瞬息万变,特别是夏天,一天之中,一会儿晴空万里,一会儿阴云蔽空,大雨倾盆,甚至夹着冰雹。有了羊毛披毡,就可对付这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果没有它,暴雨袭来,其狼狈相是可想而知了。
    其它如用“冬天的白雪盖不满大山”来比喻“迟钝的蠢人难测敏锐的智者”;用“湿的生皮子越拉越长”来比喻“无聊的奉承话说得越多离得越远”;用“鞣皮子”来比喻调伏别人必须慢慢说服等等,还有那些用来作比喻事物或行为的大山、白雪以及马、狗、山羊、绵羊、草坏、牧场等等,都是藏族人民所熟悉的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也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和自然环境。
    对偶是《松巴谚语》中运用得较多的另一种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是将两组结构相同、用词对仗工整、音节相等的语句并列。例如:
    物品以心为最好,
    财富以子嗣为最重要。
    “物品”和“财富”,“心”和“子嗣”,“好”和“重要”,都对仗得很工整,两句结构一致,在原文中,音节也是相等的。再如“英雄的胆量,不为死亡所惧;贤者的敏锐,不为学识所窘”,和“富人为贪婪的有权者所毁,贤人为嫉妒的坏人所毁”这两则谚语,也都是由音节相等、结构一致、对仗工整的对偶句构成的。这种表达方式,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用这种表达方式的谚语在四十二则中就有十几则。
    对比也是《松巴谚语》中修辞手法之一。例如:
    贤者用婉言支持,能象父亲使唤儿子一样;
    蠢人用恶语辱骂,恩深的亲人也会成仇敌。
    这种对偶手法的谚语,把两件事物互相对比,互相衬托,使内容表现得更加鲜明。
    从以上的简要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松巴谚语》虽然数量不多,却是一份富有藏族艺术特色的古代民间文学珍品。但由于我们对它的理解还很肤浅,有的则还没有完全弄懂或者理解错误,我们把它提供出来,希望和更多的同志共同研究,也希望得到同志们的帮助和指正。

网站地图